连日的阴雨和郁郁的心情,让这趟行程起初平淡无奇,甚至略显糟糕。
济南留下的唯二印象,一是芙蓉街里随处可见的淙淙泉水和青瓦白墙,另一个就是雾霾笼罩下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。我对这些皆兴趣平平,早晓得大多数城市都差不多,但委实难以想象泛黄故纸上曾经以柔和笔触写过的“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”以外,会是这样刚硬冷漠的线条。
其余景点也是大同小异,过多的人工痕迹破坏了景物原有的形意,走到哪里又都是人群。几趟行程累程下来的身体和审美疲劳严重,兴奋点不多。当然,它也曾在诸位名家的笔下大放光彩,文画之间不绝溢美之词。可是如织的游人和连续不停的阴雨,让我完全提不起精神,只是漫无目的地瞎逛。但,直到最后离开的那刻,天气放晴,从火车站的站台上眺望,城外高耸的山峰开始显露出青翠的顶盖,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忽略了它的美丽。
最后的龙集山之旅,让这趟行程有了一个让人留连的结尾。
俗话说“五岳归来不看山”,但龙集山确实值得一看。我觉得泰山虽美,却过于喧嚣,这里的安静纯粹,远胜于嘈杂的名岳,它可能没那么规整,但是就像绘画一般,自山顶晕染而下的绿,有着出奇的自然效果。
山脚下有一处村落,叫做阁老村。那儿依山傍水,还留存着一些古老民居,木结构的老宅里面阴阴暗暗,屋内还张贴着毛主席的画像,可见闭塞。狭小的小道通往山间,依稀可以看见当初客栈、店铺的痕迹。现在,来人不多,更久之前这里却是颇繁华的地带。
“菩提本非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六祖慧能的偈子耳熟能详,云“无一物”并非空无一物,把禅理具象化为某一物,又将此物还原至更为广阔的“空”中,置之而不理,浑然如天成。沿着山道的徒步行程,于幽深森林里沐浴新鲜氧气,若不经历这半小时的徒步,是无法体会到那种身心与自然完全融合的“狂喜”的——墓塔林带来的庄严禅意浮动在空气中,初初返绿的山林间依稀可见掩映其中的民居。唯有行走其中,才能体会到不仅仅是“欣赏美"、更是"触摸美"的真实感。
“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”源自《金刚经•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》,在生活中教信徒们破除“我执”之念,无区分无差别对待众生与自我。寺庙对于我而言,不是迷信人求财求福之处,而是一种心灵的守住,守住心灵的宁静与平和,进入一种无实利的境界。玉泉寺是平和安祥的,人世间却是风浪迭起的。在墓塔林宝相庄严的注视下,玉泉寺用宏阔的时间与空间支撑起它独有的气韵,让人间幸福的香火代代延续下去。
向山上继续行去,偶尔回头一看,墓塔林已隐在林间,倏忽不见了。仿佛无一物而处处皆是物,山间古迹消弭自己而与人、与环境共生共存,颇有山重水复,柳暗花明的味道,人生起落,是非曲折,通过这一凝睇自然不可说尽。佛说:”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“不着意而用心,这便是一望间透出的禅意所在了。
【五角枫】
在距离玉泉寺不远的地方,有一棵五搂多粗的五角枫,据传树龄已有800余年。有一山庄距离此处不远,依树取名叫五角枫山庄。
山庄曲径通幽,一路是青山隐隐水迢迢。顺着不是很陡的路爬上去,一只面目凶残的犬狂吠不已,但它也是见惯了游人,只是略微叫几声装装样子罢了。走过几级台阶,“五角枫山庄”几个字映入眼帘,一旁则是漫山槐花,闻之胃口大开。
旁边分布了一些可以自行采摘的果树,尚且只有樱桃可以摘。听工作人员说,往后半月大量的杏子成熟,再之后便是薰衣草的花期——那时才是景区最热闹的时候。
虽然一路爬上来很消耗体力,但其实并不急于进食。吃什么呢?牛肉细粉可以考虑一下,汤鲜亮酸辣,配的腌菜是最大亮点,清脆爽口,和牛肉的憨敦口感一合真是妙极;又或者农家腊肉蒸饭,味道十足的腊肉蒸得又软又糯,切得方方正正一口吮掉一块,旁边码上青楞楞的菠菜,又或者是小白菜,还会赠一碗味道浓郁的高汤。
最后还是选了家常却是山上特色的红烧肉。
乾隆三十年成书的《调鼎集》是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,其中曾提到”猪肉可轻得,得而难制之,其鲜嫩在獐肉之上,烧用可,煨用亦可。“切块先入油锅炸深黄色以去肉腥味的猪肉,加入诸多材料煨烂收汤,慢火煨熟。入口肥而不腻,料子调出别样的厚重咸香,作为辅料的少许猪后腿肉和脂肪翻滚着逼出香气,纯正的肉味正好是吃到香吃不到腻的境界。
先有思想的宴,再有眼的宴,最后是口腹的宴。
山庄的二楼有个会客厅,这里视野极佳。开后门,则可踱步至廊上,扶手的木栏杆已经斑驳不已,看去像老东西。远处则是几陇山峦,蓊郁苍翠,山下一池碧泉,蓝绿似宝石。“山中静太古,日常如小年”,山庄中的一日的确慢悠悠的,站在廊檐下,看见燕子飞行,心也随之解脱了束缚。沿着后山,看见许多植物,不知名的草已经开了黄色的花,长势颇佳,山下则养了一只大狗。
连日的黄昏没有几日是很美的,每次渡过黄河来都是惨白一片。龙集山山间的黄昏才是令人澄净,能感受到太阳如何一丝一丝消减,月亮又是怎般一点一点爬上了山腰。
山间起了些微风,屋檐上飘着几条绸缎式的晚霞。远处有包场做活动的单位燃起篝火来,火焰像蛇信子一般蹿出,所有人都跑到院里观看,红彤彤的火光熏热了微凉的夜,大家脸上都带着兴奋,这样的节气里,人们对火似乎格外崇拜。
【归途】
在这一次徒步中,我反而看到许多中老年人,当然不是银发旅行团那般。城际的公车上,一身户外装扮、手持登山杖、甚至带着自行车的中老年夫妇并不罕见。有些年纪已然很大,满脸皱纹,甚至行动也有些迟缓,但依然精神矍烁。确切地说,他们是来度假,而不是旅游的。选择一处象龙集山这样风光怡人、空气清新的山区,住在一个服务周到的农家乐内,连续住上几天,平日里就背着包拄着杖,徒步行走于山间,在这美好的自然里充分地享受生命的力量。在山路上,一对对这样的夫妇随处可见。比起在活力四射的大城市里看到的街头拥抱的年青人,这些虽步履蹒跚,却依然十指相扣、互相搀扶的老年人更让我动容;那一幅幅“执子之手、与子偕老”的画面,常常让我内心平和安宁。